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的北伐与楚王之逝配资炒股首选
永乐二十二年三月初二日,北京城旌旗猎猎,战鼓震天,65岁的大明天子朱棣亲临校场,检阅即将出征的明军精锐。此次阅兵规模浩大,各营将领皆列阵待命:安远侯柳升与遂安伯陈英统领中军,英国公张辅与成国公朱勇率领左掖,成山侯王通与兴安伯徐亨指挥右掖,武安侯郑亨与保定侯孟瑛统辖左哨,阳武侯薛禄与新宁伯谭忠执掌右哨,宁阳侯陈懋与忠勇王金忠充当前锋,安顺伯薛贵与恭顺伯吴克忠则扈从于皇帝身侧,阵容之盛,彰显大明军威。
此次大规模调兵,实为朱棣第五次北伐做准备。然而,就在数日后,朱棣收到了一条令他心情复杂的消息——他的六弟楚王朱桢已于二月二十二日薨逝。自朱棣登基以来,他先后削弱了秦藩、晋藩和周藩,而楚藩因朱桢为人恭慎守法,始终未给朱棣留下削藩的借口。如今朱桢离世,朱棣心中虽松了一口气,却也难免感伤。
朱桢与朱棣自幼一同在凤阳演武场习武,兄弟二人曾挥洒汗水,共历艰辛。如今朱棣年迈,愈发念旧,遂下旨辍朝七日,以示哀悼,并赐朱桢谥号“昭”,取“容仪恭美”之意,可谓佳谥。四月初四日,北伐大军启程,朱棣未曾料到,这将是他最后一次亲征。而巧合的是,他与楚王朱桢在同一年离世,仿佛为楚藩在永乐朝的命运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点。
展开剩余70%楚王府的崛起与隐忧
建文四年(1402年)六月十七日,燕王朱棣于南京奉天殿登基,成为大明第三位皇帝。七月初八日,封国武昌的楚王朱桢便火速进京朝觐见。作为最早向新君表示臣服的亲王,朱桢此举实有不得已的苦衷。
朱桢生于元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)三月初三日,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,生母为胡充妃,其岳父乃开国元勋定远侯王弼。有趣的是,朱桢出生前两日,朱元璋刚刚从武昌前线凯旋,彻底剿灭了陈友谅政权的残余势力。捷报传来,朱元璋龙颜大悦,见幼子降生,当即许诺:“待此子长大,当以楚地封之。”朱元璋并未食言,洪武三年(1370年),朱桢受封楚王,洪武十四年(1381年)正式就藩武昌。
在湖广坐镇二十年间,朱桢权势煊赫,威震一方。因此,当靖难之役爆发时,朝野上下皆期望他能出面调停建文帝与燕王朱棣的纷争。然而,朱桢的态度却耐人寻味。封国荆州的湘王朱柏在战争初期便被逼自焚,而实力更强的楚王却安然无恙,这似乎暗示了他的立场。此外,《永乐大典》编修包彝古曾在建文年间向楚王进献书稿,其中含有对朱棣的“干犯语”,更令朱棣对楚藩心生戒备。
永乐初年的试探与敲打
朱棣登基后,迅速调整湖广军政官员,将都指挥同知薛鹏、佥事徐义调离,并召按察使黄信、布政司参议李至刚入京。这些举措无不彰显朱棣对楚藩的忌惮,也迫使朱桢不得不主动示忠。然而,在永乐初年,楚王府仍有一些举动触动了朱棣的神经。
其一,楚王府擅自修缮宫室。朱棣对此颇为不满,特意下诏告诫:“建文焚毁宫室,朕尚且未敢大兴土木,贤弟亦当体恤民力,勿劳武昌军民。”其二,楚王府私制铁牌,作为夜间通行凭证,朱棣闻讯后立即斥责:“此乃违制之举,速速废止!”其三,楚世子朱孟烷奏请赴河南购买人口,朱棣更是严厉警告:“昔年秦愍王因此获罪,前车之鉴,不可不慎!”
楚藩的转变与永乐朝的和谐
永乐四年(1406年),齐王朱榑因罪被废为庶人,各地藩王震恐。朱桢迅速收敛锋芒,严令府中上下谨言慎行。此后,楚藩与朝廷关系逐渐缓和。永乐五年(1407年)徐皇后崩逝,楚王派遣世子朱孟烷入京致祭,此举深得朱棣欢心。
永乐六年(1408年),交趾叛乱,明军惨败,朱棣命张辅再度南征,并调集楚、辽、宁三府护卫军七千人参战。此后,楚藩将士更随朱棣北征鞑靼,南平苗蛮,立下赫赫战功。永乐八年(1410年),朱桢入朝觐见,朱棣当众褒奖:“楚王谨守礼法,实为宗室楷模。”并厚赏其属官,以示恩宠。
楚王的遗训与永乐朝的终章
朱桢临终前,谆谆告诫子孙:“谨守本分,勿违朝廷。”其一生战战兢兢,终得善终。而朱棣与楚王同年离世,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,为永乐朝的楚藩故事写下圆满结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